金寨县红摇篮文化培训服务中心
服务热线:0564-7192233

长征故事:鄂豫陕边区开创者之一金寨籍少将方升普


点击数:133722018-07-23 01:50:54 来源: 金寨红摇篮

新闻摘要:说到少将方升普,他在长征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参与创建了鄂豫陕边区。



说到少将方升普,他在长征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参与创建了鄂豫陕边区。1935年5月,为了开辟鄂豫陕根据地,鄂豫陕省委决定由方升普带领八连做地方工作,任命他为豫陕游击师师长、豫陕特委委员;同年9月,鄂豫陕特委成立,方升普任常委。日前,他的女儿方晓梅向古井贡酒“红色安徽·长征史诗”采访组讲述了父亲的长征故事。

生死攸关的独树镇之战

父亲12岁时祖父病逝,本就不富裕的家更是一贫如洗,年幼的父亲只得靠为地主放牛为生。1929年的一天,父亲正在田里为秧除草,一支红军队伍经过。父亲立即扔下锄头,赤脚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4年11月,战斗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实行战略转移,就此开始了长征。在这支长征队伍里,从军领导到战士,平均年龄要比别的红军部队年轻几岁。父亲那时还不到20岁,但已是红25军第75师225团8连连长。

短短几日内,父亲所在的红25军就越过平汉线,直抵桐柏山区,并在敌人5个支队和3个师大批兵力的围追堵截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进抵河南方城县以东地区。为了歼灭红25军,蒋介石调集了30多个团的兵力。怎么突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呢?红25军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跳出了桐柏山区的包围圈,计划取道泌阳、方城以东的独树镇、保安寨地区,向伏牛山前进。

在桐柏山与伏牛山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名叫独树镇七里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红25军到达此地之前,敌军利用地势完成埋伏,构筑好了临时工事,形成了沿公路东西长5公里的弧形堵击战线。

11月的中原大地,寒风刺骨,风雪交加。红军指战员顶风冒雪,踏着泥泞,步履艰难地朝着河南方城独树镇七里岗急速行进,准备在此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进入伏牛山。当红军进入独树镇,准备自七里岗通过公路时,敌40军115旅和骑兵团早已抢先到达,突然向红军猛烈射击,并逐渐形成两翼包围。

此时的七里岗战场,东面是河,地势陡峭,西南连着一片平原,与附近的公路落差十几米,形成人工地堑,易守难攻。由于雨雪交加,能见度低,红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敌情。突然遭到敌炮火猛烈阻击后,红军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加上寒流袭击,很多战士手冻僵了,一时连枪栓都拉不开,不能有效地反击敌人,处境十分被动。危急时刻彰显英雄本色,父亲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声喊着:“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关头,决不能后退,大家跟我冲!”带领战士们冒着密集的火力,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经过一番恶战,我军终于把正面进攻的敌人压了下去,占领了公路两侧的有利地点,并沿着方城边界西进。正当前卫部队通过沣河时,被占据在沣河西岸部分高地的敌人先头部队挡住了前进的道路。风雪不止的黑夜中,父亲率领8连战士奋力疾驰,抢占了山寨,牢牢控制了沣河西岸的制高点,成功掩护红军渡河。尽管在战斗中,我的父亲左肩中弹,子弹穿透肺部,打断了两根肋骨,可他依然顽强指挥战斗,直到红军全部渡河,带领8连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

父亲后来告诉我们,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场血战。这次战斗,红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挫败了国民党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将红25军围歼于长征途中的阴谋,为红25军胜利完成长征并先期到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前排左一为方升普将军

边区活捉敌县长

1935年5月,由于作战勇猛,具备领导才能,年仅20岁的父亲就任225团3营副营长,不久又调任豫陕游击师师长,豫陕特委委员、常委。在25军创建豫陕根据地的1935年9月,父亲所在的红25军主力根据战略部署离陕北上。鄂陕、豫陕根据地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包围情况,根据地于是将各路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74师,父亲当时担任副师长兼参谋长。

红74师的成立,使敌人坐卧不安,急忙调兵“划区清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围攻,红74师决定巧妙避开敌人主力,兜大圈子进入宁陕。部队进至青铜关,敌40军对我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74师利用有利地形布成“口袋阵”,一举将敌正规军打垮,首战告捷。这场战斗中,父亲率领1个营冲入敌阵,毙伤敌营长以下百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长短枪100余支。12月下旬,父亲又率部长途奔袭200余里外的宁陕县城,战斗不到1小时,全歼保安团300余人,活捉县长居文召,缴获一个武器库,解决了部队装备。

在父亲等一批优秀将领的指挥下,红74师自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 独立坚持了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歼灭敌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3000余支,取得了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的辉煌胜利,并建立了鄂豫陕边区,有力地配合了各主力红军的长征。

印象中的父亲不苟言笑,很是威严。但他把对我们的爱放在心里。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与父亲聚少离多。直到1981年父亲身患尿毒症来北京治疗时,我们才得以在病榻前陪伴父亲半年多时间。父亲去世之后,家里人整理他的衣物时,发现原来家里大人小孩照的、全家福的底版,都被父亲整整齐齐地保留在他的文件柜里……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