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红摇篮文化培训服务中心
服务热线:0564-7192233
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资讯>>最新资讯

乘上“六安号” 探访大别山随笔


点击数:5652024-03-21 00:00:00 来源: 金寨红摇篮

新闻摘要:说实在的,我对六安的概念很淡薄,仅限于知晓当地名茶六安瓜片。

        说实在的,我对六安的概念很淡薄,仅限于知晓当地名茶六安瓜片。


     当我年初有幸参加“六安号”挺进大别山首发团的参访活动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六安是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侵略、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中,六安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3月1日,临近中午时分,我们集中在虹桥火车站准备出发,却不料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六安市文旅局和六安市旅游协会的同志们,居然也出现在候车大厅,原来他们昨天在上海举办了专场推介活动,今天又顺道陪同我们一起赴六安。
        在赴皖的动车上,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同仁和六安籍的红二代一起,在车厢里情不自禁地留下了这张欢乐的合影,心中激荡的万千情愫蹦出一句话:绿水青山,最美六安!


  我们第一天的行程,就被安排参访人间天河淠史杭灌溉工程纪念馆。
  站在闻所未闻的淠史杭灌溉工程纪念塔下,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我抬头细看这座纪念塔的外形,象极了闻名中外的黄鹤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凡亭台楼阁,几乎都与文人墨客有关,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崔灏的题词加持而名噪千古,岳阳楼则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蜚声古今中外,蓬莱阁更是因依托蓬莱仙境的传说而跻身四大名楼。
        眼前这座淠史杭灌溉工程纪念塔,让我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我记忆中第一座为了纪念伟大的水利工程而兴建的纪念塔,用以纪念六安人民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毛主席当年那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誓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我曾经引用丁晓君演唱的红歌《天下乡亲》中的歌词来概括: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充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然而,随着讲解员的讲解,随着我对淠史杭灌溉工程的了解也逐步扩展和加深,我真切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巨大贡献。现在看来,这样的概括是完全不够的。
        淠史杭灌溉工程涉及淠河、史河和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长江、淮河,覆盖江淮地区的皖豫两省四市十七个县。从1958年开始,淠史杭工程正式启动。
  图片中的独轮车,许多年轻人可能连见都没有见过,这就是当年淠史杭灌溉工程的主要运输工具,用着那些铁锤、钢钎、铁铲和箩筐等等原始工具,人拉肩扛,劈山填川,引水上岗,淠史杭工程从1958年动工,一直到1975年淠史杭灌区管理局成立,皖西数十万民工坚持奋斗了17年,为了确保工期进度,最多的时候,居然有80多万民工同时奋战在淠史杭工地上。在4亿多个工作日里,淠史杭工程总计开挖出6亿土方,贯通了2.5万公里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和1200多个中小型水库,以21万多个塘堰为架构,成功搭建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兴建的最大的灌区。当年挖出的土方,如果以高度和宽度均为1米来筑堤,这条长堤可以绕地球13圈半。
        我认真地听着讲解,仔细地看着图片和文字介绍,心中难以抑制地泛起层层波澜:当年淠史杭工程的总设计师黄昌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长期透支健康,加之当年还历经了3年自然灾害,原来每天1斤的口粮,递减到只有8两还不到,导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年仅42岁的黄昌栋还为淠史杭工程修正规划,提出了40多条合理化建议,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把他埋葬在淠史杭灌区的山岗上,他要守护着淠史杭,要看到大地的丰收景象。在淠史杭工程的工地上,象黄昌栋这样的建设者不胜枚举,又岂止他一人?
        这就是老区人民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老区人民的家国情怀,这就是老区人民的奉献,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第二站来到位于霍山县境内的素有“霍山八景之一”称号的六万情峡景区。
        当我们穿行在具有民国风情的小镇上时,早春的阳光照拂在大家的身上,呼吸着大别山区清冽而新鲜的空气,那种温馨而和煦的感觉,真的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一个字“爽”;两个字“完美”;三个字“顶脱了”;一句上海话的表达就是“无么闲话了”。


      站在龙头凤尾景点的玻璃栈道上,六安市旅游协会的会长王平女士,居然挥动着手中的导游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招一式,婀娜多姿,而且完全踩在了音乐的节奏点上,引得大家一片叫好声。 
  与我们一起同行的上海电视台新闻主编陈炜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一路上,他不断地帮同行的伙伴拍照留念,却不料:当他把同伴的身姿和倩影留在相机里的时候,他专注拍照的身姿和神情也被同伴当作风景拍了下来。 
  我们继续探寻,来到天堂寨。气温还是比较低的,路上积雪未消,山壁上冰凌依然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莹莹的光。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温,我们的同伴中居然还有人会晨跑。
  天堂寨景区的工作人员接到通知,正在抓紧清理台阶上的积雪,便于我们这些辰龙新年的首批游客,能够安全地上下山。
  登上天堂寨的玉屏峰,峰顶的树上都是皑皑白雪,上海很少见到如此雪景,很多同伴都在树下拍照留念。徐汇区旅游协会会长杨兵和丈夫梁军,原本在澳门旅游,实在是舍不得错过参访六安老区的机会,就匆匆提前结束了澳门的旅游,虽然没有赶上大部队出发的行程,却也在第二天就和大部队汇合了。此刻,他们正陶醉在“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境中。
        金寨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从红军时期开始,历经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六安老区先后有30万子弟加入红军和解放军,投入了革命,而金寨县就有10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这是历史给予六安老区人民的光荣定位和崇高褒奖。
  我们这一代人都非常熟悉一首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它的曲调就取材于金寨县的情歌八段锦,当年由一个名叫罗银青的当地才子重新填词,然后逐步唱响全国的。
  在金寨县城里,专门有一个叫做“八月桂花遍地开纪念广场”,而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曲,则是这个广场播放次数最多的红歌。
  3月4日上午,我们一行专门去参访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这天是周一,正是博物馆休馆日。可是六安文旅协会事先就作了协调安排,博物馆还为我们配置了最好的讲解员。
  在展厅里那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中,与我们一起同行参访的红二代徐海平,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父亲徐兴华的遗像,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她喃喃地说:父亲,我来看你了。万千思绪犹如长江之水奔涌而出。
       徐兴华是金寨县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红军,1935年7月在长征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新中国建立之后,徐兴华也成为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此次能够随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首发团再次回到金寨县,能够再次看到陈列在革命博物馆里的父亲遗像,能够再次感受故乡人民对革命军人和先烈的崇敬之情,徐海平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行的一群参访者被博物馆的展品内容所感染,被讲解员情深意切的介绍所打动,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举起右手,向六安老区的革命先烈致敬,向六安老区的革命先辈致敬,他们发自肺腑地表示:一定要庚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金寨县虽然是全国排名的第二将军县,新中国建立之后,金寨县籍的将军一共有59名,其中上将一人,中将8名,少将50名。在金寨县牺牲的10万余名革命先烈中,无名烈士居然高达9万多人,未免有些令人扼腕叹息。
  由刘伯承元帅题词的“燎原星火”烈士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红军广场上,共和国和六安老区的人民,将永远铭记金寨县的革命先烈和先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伟大贡献!
  短短几天,在六安老区的参访活动行将结束的时候,六安市文旅协会专门举办了为我们饯行的晚宴。大家共同祝愿老区发展越来越好。
        我们的三个美女为大家演唱了经典红歌《十送红军》,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和波澜壮阔、前仆后继的斗争画面,顿时就闪现在大家的眼前。现场的伙伴们都和她们一起,哼唱起这首红歌,尽管歌词记不清了,但歌曲的旋律却依然从每个人的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我也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参访活动前特意学会的红歌《再见了,大别山》:相逢又分手,握别众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啊隔年再来游。啊哎再看一眼好乡亲,音容笑貌呀心中留,心中留……